發布日期:2022-05-11 點擊率:33
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接入物聯網的終端將達到500億個。毫無疑問,物聯網將成為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的又一個萬億級新興產業。中國在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領域,相關物聯網的實質性建設與試點規劃工作已經展開。
本文引用地址:
物聯網的基本要求是物物相連,每一個需要識別和管理的物體上,都需要安裝與之對應的傳感器。因此,傳感器的升級換代成為物聯網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進步,不僅僅要求傳感器具備基礎的信息收集處理功能,高度智能化也成為衡量其性能高低的基本依據。
所謂智能傳感器,就是指傳感器在基本的功能之外,具有自動調零、自校準、自標定功能,同時具備邏輯判斷和信息處理能力,能對被測量信號進行信號調理或信號處理。
與國外相比,我國智能傳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采用先進的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出將傳感器和微處理器結合、具有各種功能的單片集成化智能傳感器,這是當前智能傳感器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二是針對傳感器的材料,利用生物工藝和納米技術,開發分子和原子生物傳感器,這將為以后智能傳感器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是整合國內外芯片技術,結合敏感電子元件,研發出混合型集成智能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精度更高、成本更低、穩定性更好。我國在集成智能傳感器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國產傳感器逐步打開了智能傳感器的市場份額。
智能傳感器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數字化階段、智能化補償和校準階段、智能化應用和網絡階段。達到第三階段的傳感器,擁有信號的檢測和處理、邏輯判斷、雙向通信、閉環控制、自檢和自診斷、智能校正和補償、功能計算、網絡通信等多種功能。但目前國內僅有少部分制造商達到這一階段,未能大規模普及。
傳感器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微型化。在汽車電子化、智能化工程中,傳統傳感器的體積和重量大、成本高,應用受到限制,在此情況下,微型傳感器應運而生。
微型傳感器不僅僅指傳感器的體積小、質量輕。就單一的傳感器而言,微傳感器是指尺寸微小的傳感器,如敏感元件的尺寸從微米級到毫米級、甚至達到納米級,主要采用精密加工、微電子以及微機電系統技術,實現傳感器尺寸的縮小;就集成的傳感器而言,微傳感器是指將微小的敏感元件、信號處理器、數據處理裝置封裝在一塊芯片上而形成的集成傳感器;就傳感器系統而言,微傳感器是指傳感系統中不但包括微傳感器,還包括微執行器,可以獨立工作,甚至由多個微傳感器組成傳感器網絡,或者可實現異地聯網。
就市場占有率來講,微型傳感器是目前最為成功并最具實用性的微型機電器件,目前,微型傳感器已在汽車應用和提高員工效率等方面積累了良好的應用經驗。其次,由于微型傳感器具有體積小、功能新、便于大批量生產、單件成本低等優勢,其未來市場前景也非常光明。
傳感器相關文章:傳感器工作原理
風速傳感器相關文章:風速傳感器原理
物聯網已成為信息科技發展趨勢,各種智能設備將作為傳感器的載體,實現人、機、云端無縫的交互,讓智能設備與人工智能(AI)結合從而擁有“智慧”,使得人體感知能力得到拓展和延伸。目前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的企業超過1700家,產業門類基本齊全,傳感器產品達到10大類、42小類、6000多個品種,無論是在健康醫療、城市規劃,還是城市交通方面,傳感器正在發揮著核心作用。
此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意見函,中國工程院組織遴選的MEMS傳感器產業化等16個項目,擬作為《中國制造2025》2017年重大標志性項目。隨著更多的設備通過傳感器煥發了第二春,而且提升了效率,那么下一代的工程師、創新者和藝術家的使命是,發掘由數據構成的世界所給予的幾乎無限的機會。
1. 智能傳感器簡介
1.1 智能傳感器的概念
智能傳感器概念最早由美國宇航局在研發宇宙飛船過程中提出來,并于1979年形成產品。IEEE協會將能提供受控量或待感知量大小且能典型簡化其應用于網絡環境的集成的傳感器稱為智能傳感器。《現代新型傳感器原理與應用》一書中認為智能傳感器是帶微處理機的,兼有信息檢測、信息記憶以及邏輯思維與判斷功能的傳感器。
智能傳感器是正在高速發展的高新技術,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化的定義,人們普遍認為智能傳感器是具有對外界環境等信息進行自動收集、數據處理以及自診斷與自適應能力的傳感器。
1.2 智能傳感器的功能
(1)自補償與自診斷功能:通過微處理器中的診斷算法能夠檢驗傳感器的輸出,并能夠直接呈現診斷信息,使傳感器具有自診斷的功能。
(2)信息存儲與記憶功能:利用自帶空間對歷史數據和各種必需的參數等的數據存儲,極大地提升了控制器的性能。
(3)自學習與自適應功能:通過內嵌的具有高級編程功能的微處理器可以實現自學習功能,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智能傳感器還能根據一定的行為準則重構結構和參數,具有自適應的功能。
(4)數字輸出功能:智能傳感器內部集成了模數轉換電路,能夠直接輸出數字信號,緩解了控制器的信號處理壓力。
2. 智能傳感器應用領域及其發展現狀
2.1 土木工程
我國作為重大的土木工程和基礎設施大國,橋梁、水壩、核電站、供水供電系統工程等使用年限長達幾十年,由于腐蝕作用、材料老化等環境和自身因素,不可避免的造成工程損傷和災害抵抗力下降等問題,因此智能傳感器在土木工程領域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周智、歐進萍等人分析了光纖光柵溫度傳感特性及其應變傳感的溫度補償原理和方法,開發了一種滿足工程應用的光纖光柵封裝傳感器,建立了包括傳感器、光開關、數據采集和控制軟件在內的大規模、分布式的光纖光柵智能監測系統,并將其成功的運用到橋梁的實際施工中,將溫度傳感器與建筑材料復合,用于橋梁的局部健康監測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醫學
在生物醫學領域中,傳感器作為核心部件被應用到了眾多的檢測儀器中,關乎到人體健康往往對醫用傳感器有更高要求,不僅對其精確度、可靠性、抗干擾性,同時在傳感器的體積、重量等外部特性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傳感器在醫學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感器的發展水平。
隨著可穿戴式、可植入式微型智能傳感器逐漸面世,醫學檢測儀器的發展有了里程碑式的飛躍。中山大學馮巍、陳仲本等人研究了一種人體實時監控系統,該系統利用多個微型智能傳感器通過基于藍牙技術的無線網絡實現人體健康數據獲取、處理及通信等任務,主服務器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后反饋給各個節點,實時監控被監測對象以避免突發性疾病,這種可穿戴式的智能傳感器也可以在運用于類似于足球比賽等高強度的體育比賽或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中。
2.3 汽車及交通
交通發展的逐漸走向體系化、規范化、智能化管理,在城市內建立完整的智能交通系統,利用智能信息搜集與處理、數據通信等技術實現人、車和路信息的多元統一,進一步智能調控交通運行系統,利用道路傳感網絡獲取當前交通系統中基礎設施、各類車輛以及人群移動的狀態等數據,使交通系統實現智能檢測與控制成為可能。
目前在汽車安全行駛系統、車身系統、智能交通系統等領域已經實現了智能傳感器的規模化生產,隨著智能傳感器的不斷更新改良,其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已經比較廣泛。輪胎壓力監測系統(TPMS)是一種監測汽車輪胎壓力和溫度的智能監測系統,監視器收集各個輪胎的溫度和壓力數據,并根據輪胎溫度和壓力數據的異常情況發出不同的報警信號提醒駕駛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對防止重大交通事故發揮積極作用。溫州大學的雷鵬飛、沈華東等人對紅外傳感器在智能車避障系統的應用進行了研究與設計,避障傳感器放射的紅外線在一定范圍內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傳感器檢測到紅外線反射回的信號并發送給單片機,單片機通過輸入內部的算法對車輛輪胎的方向、距離進行智能協調,從而完成躲避障礙物動作。同時獨輪式平衡車作為新興的個人交通工具也是利用內置傳感器收集用戶的姿勢信息控制平衡車的前進方向與速度,成為傳感器在交通領域的一大創新。
2.4 軍事與國防
軍事力量是衡量一國國防實力和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對于國防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器系統的性能決定了軍事隊伍作戰的成敗,在武器系統中引入智能傳感器不僅能夠實時監測戰場形勢變化從而及時調整偵察和作戰計劃,而且可以通過應用各類微小傳感裝置實現隱蔽性監視,為摧毀敵人目標點和攻擊武裝力量奠定技術和環境基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地面偵查機器人在機身上裝有具備俯仰角度和側傾角的智能傳感器,這種裝備主要用于實現潛水偵察,另外還在機身上裝有基于衛星導航的智能傳感器用于準確模擬戰場及其周邊地形,從而實現水陸兩棲作戰的完美配合。
2.5 家電
鄭志輝等人研究了紅外傳感器在智能云空調上的應用,將紅外熱成像技術引入智能空調應用開發,實現智能送風和智能啟停功能,根據室內溫度與用戶體感溫度的差異選擇是否開啟空調,以及選擇送風方式及相應的調節參數,該應用搭配志高云平臺實現智能防火功能,智能檢測、報警,用戶可通過APP了解現場情況。
2.6 電子裝備
智能手環是最常見的一種可穿戴式的電子設備,能夠通過微型貼身傳感器實時監測并記錄用戶的飲食、睡眠、健身等數據,同時將這些數據同步到智能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上,用數據指導健康生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李易陸、陳洪波等人設計了一種基于MEMS數據輸出加速度傳感器與超低功耗單片機的智能記步手環,該手環利用傳感器隨時隨地記錄運動者的步行量、卡路里消耗等信息,通過藍牙方式傳輸到手機,實現了計步功能的良好適應,也提高了智能手環的可靠性運行。Helios設計了一款配備了UV紫外線傳感器的智能戒指,用戶只需在Helios應用上反饋著裝、防曬等的涂抹情況,智能戒指就可以根據當天的紫外線按強度提供準確的結果幫助用戶確定日光浴時長等。
2.7 農業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涉及到應用傳感和測量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等智能信息技術,依托安置在農產品種植區的各個傳感器節點和通信網絡,實施監測農業生產的田間智慧種植數據,實現可視化管理、智能預警等,因此傳感器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關鍵技術。
中國農業大學的承洋洋、王庫、劉超等人設計開發了一種農業環境智能監控系統,通過分布式的傳感器節點構建ZigBee無線傳感網絡,采集和傳輸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溫濕度和光照強度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攝像頭收集的圖像數據匯集到一起,通過無線電臺傳輸到遠程服務器上,遠程監控農業生產中的環境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的智能化與高效率。
2.8 海洋探測
開發海洋資源的前提是海洋信息的實時收集與檢測,隨著物聯網技術在海洋環境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實現海洋環境實時監測、海洋信息實時采集,海洋信息智能采集成為保證海洋環境監測的基礎。楊秀芳等人設計開發了基于無線傳感器的信息采集系統,通過構建無線傳感器網絡,實時提供海洋環境數據,充分利用ZigBee網絡優勢,通過智能激活傳感器節點所形成的最佳時間間隔減少網絡成型時間,降低功耗和復雜度的同時延長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生存時間,保證傳感器能夠長時間對海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以及海洋信息的實時采集,對未來海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價值。
2.9 航空航天
NASA為檢測制造航天飛機的材料是否達到使用壽命,需要經常檢測運載火箭的艙內設施以及各個關鍵部件結構的的健康狀況,因此美國斯坦福大學開發了一項斯坦福多致動器接收轉換。
1.智能傳感器簡介
1.1智能傳感器的概念
智能傳感器概念最早由美國宇航局在研發宇宙飛船過程中提出來,并于1979年形成產品。IEEE協會將能提供受控量或待感知量大小且能典型簡化其應用于網絡環境的集成的傳感器稱為智能傳感器。《現代新型傳感器原理與應用》一書中認為智能傳感器是帶微處理機的,兼有信息檢測、信息記憶以及邏輯思維與判斷功能的傳感器。
智能傳感器是正在高速發展的高新技術,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化的定義,人們普遍認為智能傳感器是具有對外界環境等信息進行自動收集、數據處理以及自診斷與自適應能力的傳感器。
1.2智能傳感器的功能
(1)自補償與自診斷功能:通過微處理器中的診斷算法能夠檢驗傳感器的輸出,并能夠直接呈現診斷信息,使傳感器具有自診斷的功能。
(2)信息存儲與記憶功能:利用自帶空間對歷史數據和各種必需的參數等的數據存儲,極大地提升了控制器的性能。
(3)自學習與自適應功能:通過內嵌的具有高級編程功能的微處理器可以實現自學習功能,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智能傳感器還能根據一定的行為準則重構結構和參數,具有自適應的功能。
(4)數字輸出功能:智能傳感器內部集成了模數轉換電路,能夠直接輸出數字信號,緩解了控制器的信號處理壓力。
2.智能傳感器應用領域及其發展現狀
2.1土木工程
我國作為重大的土木工程和基礎設施大國,橋梁、水壩、核電站、供水供電系統工程等使用年限長達幾十年,由于腐蝕作用、材料老化等環境和自身因素,不可避免的造成工程損傷和災害抵抗力下降等問題,因此智能傳感器在土木工程領域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周智、歐進萍等人分析了光纖光柵溫度傳感特性及其應變傳感的溫度補償原理和方法,開發了一種滿足工程應用的光纖光柵封裝傳感器,建立了包括傳感器、光開關、數據采集和控制軟件在內的大規模、分布式的光纖光柵智能監測系統,并將其成功的運用到橋梁的實際施工中,將溫度傳感器與建筑材料復合,用于橋梁的局部健康監測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醫學
在生物醫學領域中,傳感器作為核心部件被應用到了眾多的檢測儀器中,關乎到人體健康往往對醫用傳感器有更高要求,不僅對其精確度、可靠性、抗干擾性,同時在傳感器的體積、重量等外部特性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傳感器在醫學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感器的發展水平。
隨著可穿戴式、可植入式微型智能傳感器逐漸面世,醫學檢測儀器的發展有了里程碑式的飛躍。中山大學馮巍、陳仲本等人研究了一種人體實時監控系統,該系統利用多個微型智能傳感器通過基于藍牙技術的無線網絡實現人體健康數據獲取、處理及通信等任務,主服務器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后反饋給各個節點,實時監控被監測對象以避免突發性疾病,這種可穿戴式的智能傳感器也可以在運用于類似于足球比賽等高強度的體育比賽或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中。
2.3汽車及交通
交通發展的逐漸走向體系化、規范化、智能化管理,在城市內建立完整的智能交通系統,利用智能信息搜集與處理、數據通信等技術實現人、車和路信息的多元統一,進一步智能調控交通運行系統,利用道路傳感網絡獲取當前交通系統中基礎設施、各類車輛以及人群移動的狀態等數據,使交通系統實現智能檢測與控制成為可能。
目前在汽車安全行駛系統、車身系統、智能交通系統等領域已經實現了智能傳感器的規模化生產,隨著智能傳感器的不斷更新改良,其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已經比較廣泛。輪胎壓力監測系統(TPMS)是一種監測汽車輪胎壓力和溫度的智能監測系統,監視器收集各個輪胎的溫度和壓力數據,并根據輪胎溫度和壓力數據的異常情況發出不同的報警信號提醒駕駛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對防止重大交通事故發揮積極作用。溫州大學的雷鵬飛、沈華東等人對紅外傳感器在智能車避障系統的應用進行了研究與設計,避障傳感器放射的紅外線在一定范圍內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傳感器檢測到紅外線反射回的信號并發送給單片機,單片機通過輸入內部的算法對車輛輪胎的方向、距離進行智能協調,從而完成躲避障礙物動作。同時獨輪式平衡車作為新興的個人交通工具也是利用內置傳感器收集用戶的姿勢信息控制平衡車的前進方向與速度,成為傳感器在交通領域的一大創新。
2.4軍事與國防
軍事力量是衡量一國國防實力和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對于國防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器系統的性能決定了軍事隊伍作戰的成敗,在武器系統中引入智能傳感器不僅能夠實時監測戰場形勢變化從而及時調整偵察和作戰計劃,而且可以通過應用各類微小傳感裝置實現隱蔽性監視,為摧毀敵人目標點和攻擊武裝力量奠定技術和環境基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地面偵查機器人在機身上裝有具備俯仰角度和側傾角的智能傳感器,這種裝備主要用于實現潛水偵察,另外還在機身上裝有基于衛星導航的智能傳感器用于準確模擬戰場及其周邊地形,從而實現水陸兩棲作戰的完美配合。
2.5家電
鄭志輝等人研究了紅外傳感器在智能云空調上的應用,將紅外熱成像技術引入智能空調應用開發,實現智能送風和智能啟停功能,根據室內溫度與用戶體感溫度的差異選擇是否開啟空調,以及選擇送風方式及相應的調節參數,該應用搭配志高云平臺實現智能防火功能,智能檢測、報警,用戶可通過APP了解現場情況。
2.6電子裝備
智能手環是最常見的一種可穿戴式的電子設備,能夠通過微型貼身傳感器實時監測并記錄用戶的飲食、睡眠、健身等數據,同時將這些數據同步到智能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上,用數據指導健康生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李易陸、陳洪波等人設計了一種基于MEMS數據輸出加速度傳感器與超低功耗單片機的智能記步手環,該手環利用傳感器隨時隨地記錄運動者的步行量、卡路里消耗等信息,通過藍牙方式傳輸到手機,實現了計步功能的良好適應,也提高了智能手環的可靠性運行。Helios設計了一款配備了UV紫外線傳感器的智能戒指,用戶只需在Helios應用上反饋著裝、防曬等的涂抹情況,智能戒指就可以根據當天的紫外線按強度提供準確的結果幫助用戶確定日光浴時長等。
2.7農業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涉及到應用傳感和測量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等智能信息技術,依托安置在農產品種植區的各個傳感器節點和通信網絡,實施監測農業生產的田間智慧種植數據,實現可視化管理、智能預警等,因此傳感器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關鍵技術。
中國農業大學的承洋洋、王庫、劉超等人設計開發了一種農業環境智能監控系統,通過分布式的傳感器節點構建ZigBee無線傳感網絡,采集和傳輸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溫濕度和光照強度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攝像頭收集的圖像數據匯集到一起,通過無線電臺傳輸到遠程服務器上,遠程監控農業生產中的環境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的智能化與高效率。
2.8海洋探測
開發海洋資源的前提是海洋信息的實時收集與檢測,隨著物聯網技術在海洋環境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實現海洋環境實時監測、海洋信息實時采集,海洋信息智能采集成為保證海洋環境監測的基礎。楊秀芳等人設計開發了基于無線傳感器的信息采集系統,通過構建無線傳感器網絡,實時提供海洋環境數據,充分利用ZigBee網絡優勢,通過智能激活傳感器節點所形成的最佳時間間隔減少網絡成型時間,降低功耗和復雜度的同時延長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生存時間,保證傳感器能夠長時間對海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以及海洋信息的實時采集,對未來海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價值。
2.9航空航天
NASA為檢測制造航天飛機的材料是否達到使用壽命,需要經常檢測運載火箭的艙內設施以及各個關鍵部件結構的的健康狀況,因此美國斯坦福大學開發了一項斯坦福多致動器接收轉換(SMART)層專利技術,艙身各部分安裝傳感器接收器,在接收到中央傳感器發射的電磁波,將其轉換為實時數據并傳輸到計算機中,計算機利用自身的一套算法處理該數據并實現信息反饋,提供了一種結構健康監測的實現方法。
3.展望
3.1MEMS傳感器
MEMS傳感器是利用MEMS技術制備的新一代傳感器件。MEMS是一個獨立的智能微小系統,其系統尺寸在幾毫米乃至更小,其內部結構一般在微米甚至納米量級,可大批量生產,常見的產品包括MEMS氣體傳感器、MEMS壓力傳感器、MEMS濕度傳感器、MEMS光學傳感器、MEMS加速度計、MEMS麥克風及MEMS陀螺儀等以及它們的集成產品。
3.2仿生傳感器
仿生傳感器是將生物物質作為識別標識與待測物質發生生物學反應,產生的信息將會轉化成物理、化學信號并輸出的裝置。仿生傳感器運用于農業生產能夠快速地對農產品品質、土壤污染情況進行檢測,是目前研究和應用最廣泛的智能傳感器。
3.3電化學傳感器
電化學傳感器能夠對諸如pH值、離子活度的等土壤數據進行直接測量,是農業領域中的一個新的重要應用。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在2014年研究發布了一種基于氣泡介導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單一反應實現免疫分析的問題得到解決,并且能夠快速準確地檢測多種疾病的標志物,該傳感器有望為現場生化檢測提供新的手段。
4.小結
智能傳感器是物聯網發展的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在為傳統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引領了傳感器產業的潮流,在醫學、工業、海洋、航天、軍事、農業等領域均發揮著核心作用,隨著智能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新一代智能傳感器將結合人工神經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完善其功能,具有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
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的未來發展值得重視,均為前沿產業,多智時代專注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入門和科譜,在此為你推薦幾篇優質好文:
1.智能化成為傳感器行業發展主要方向
2.智能傳感器的新技術,應用場景、行業標準及產業鏈發展情況
3.什么是智能傳感器,智能傳感器在物聯網領域,面臨哪些挑戰?
多智時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學習入門網站|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的學習交流網站
[導讀]物聯網已成為信息科技發展趨勢,各種智能設備將作為傳感器的載體,實現人、機、云端無縫的交互,讓智能設備與人工智能(AI)結合從而擁有“智慧”,使得人體感知能力得到拓展和延伸。
物聯網已成為信息科技發展趨勢,各種智能設備將作為傳感器的載體,實現人、機、云端無縫的交互,讓智能設備與人工智能(AI)結合從而擁有“智慧”,使得人體感知能力得到拓展和延伸。目前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的企業超過1700家,產業門類基本齊全,傳感器產品達到10大類、42小類、6000多個品種,無論是在健康醫療、城市規劃,還是城市交通方面,傳感器正在發揮著核心作用。
此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意見函,中國工程院組織遴選的MEMS傳感器產業化等16個項目,擬作為《中國制造2025》2017年重大標志性項目。隨著更多的設備通過傳感器煥發了第二春,而且提升了效率,那么下一代的工程師、創新者和藝術家的使命是,發掘由數據構成的世界所給予的幾乎無限的機會。
1.智能傳感器簡介
1.1智能傳感器的概念
智能傳感器概念最早由美國宇航局在研發宇宙飛船過程中提出來,并于1979年形成產品。IEEE協會將能提供受控量或待感知量大小且能典型簡化其應用于網絡環境的集成的傳感器稱為智能傳感器。《現代新型傳感器原理與應用》一書中認為智能傳感器是帶微處理機的,兼有信息檢測、信息記憶以及邏輯思維與判斷功能的傳感器。
智能傳感器是正在高速發展的高新技術,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化的定義,人們普遍認為智能傳感器是具有對外界環境等信息進行自動收集、數據處理以及自診斷與自適應能力的傳感器。
1.2智能傳感器的功能
(1)自補償與自診斷功能:通過微處理器中的診斷算法能夠檢驗傳感器的輸出,并能夠直接呈現診斷信息,使傳感器具有自診斷的功能。
(2)信息存儲與記憶功能:利用自帶空間對歷史數據和各種必需的參數等的數據存儲,極大地提升了控制器的性能。
(3)自學習與自適應功能:通過內嵌的具有高級編程功能的微處理器可以實現自學習功能,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智能傳感器還能根據一定的行為準則重構結構和參數,具有自適應的功能。
(4)數字輸出功能:智能傳感器內部集成了模數轉換電路,能夠直接輸出數字信號,緩解了控制器的信號處理壓力。
2.智能傳感器應用領域及其發展現狀
2.1土木工程
我國作為重大的土木工程和基礎設施大國,橋梁、水壩、核電站、供水供電系統工程等使用年限長達幾十年,由于腐蝕作用、材料老化等環境和自身因素,不可避免的造成工程損傷和災害抵抗力下降等問題,因此智能傳感器在土木工程領域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周智、歐進萍等人分析了光纖光柵溫度傳感特性及其應變傳感的溫度補償原理和方法,開發了一種滿足工程應用的光纖光柵封裝傳感器,建立了包括傳感器、光開關、數據采集和控制軟件在內的大規模、分布式的光纖光柵智能監測系統,并將其成功的運用到橋梁的實際施工中,將溫度傳感器與建筑材料復合,用于橋梁的局部健康監測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醫學
在生物醫學領域中,傳感器作為核心部件被應用到了眾多的檢測儀器中,關乎到人體健康往往對醫用傳感器有更高要求,不僅對其精確度、可靠性、抗干擾性,同時在傳感器的體積、重量等外部特性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傳感器在醫學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感器的發展水平。
隨著可穿戴式、可植入式微型智能傳感器逐漸面世,醫學檢測儀器的發展有了里程碑式的飛躍。中山大學馮巍、陳仲本等人研究了一種人體實時監控系統,該系統利用多個微型智能傳感器通過基于藍牙技術的無線網絡實現人體健康數據獲取、處理及通信等任務,主服務器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后反饋給各個節點,實時監控被監測對象以避免突發性疾病,這種可穿戴式的智能傳感器也可以在運用于類似于足球比賽等高強度的體育比賽或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中。
2.3汽車及交通
交通發展的逐漸走向體系化、規范化、智能化管理,在城市內建立完整的智能交通系統,利用智能信息搜集與處理、數據通信等技術實現人、車和路信息的多元統一,進一步智能調控交通運行系統,利用道路傳感網絡獲取當前交通系統中基礎設施、各類車輛以及人群移動的狀態等數據,使交通系統實現智能檢測與控制成為可能。
目前在汽車安全行駛系統、車身系統、智能交通系統等領域已經實現了智能傳感器的規模化生產,隨著智能傳感器的不斷更新改良,其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已經比較廣泛。輪胎壓力監測系統(TPMS)是一種監測汽車輪胎壓力和溫度的智能監測系統,監視器收集各個輪胎的溫度和壓力數據,并根據輪胎溫度和壓力數據的異常情況發出不同的報警信號提醒駕駛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對防止重大交通事故發揮積極作用。溫州大學的雷鵬飛、沈華東等人對紅外傳感器在智能車避障系統的應用進行了研究與設計,避障傳感器放射的紅外線在一定范圍內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傳感器檢測到紅外線反射回的信號并發送給單片機,單片機通過輸入內部的算法對車輛輪胎的方向、距離進行智能協調,從而完成躲避障礙物動作。同時獨輪式平衡車作為新興的個人交通工具也是利用內置傳感器收集用戶的姿勢信息控制平衡車的前進方向與速度,成為傳感器在交通領域的一大創新。
2.4軍事與國防
軍事力量是衡量一國國防實力和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對于國防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器系統的性能決定了軍事隊伍作戰的成敗,在武器系統中引入智能傳感器不僅能夠實時監測戰場形勢變化從而及時調整偵察和作戰計劃,而且可以通過應用各類微小傳感裝置實現隱蔽性監視,為摧毀敵人目標點和攻擊武裝力量奠定技術和環境基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地面偵查機器人在機身上裝有具備俯仰角度和側傾角的智能傳感器,這種裝備主要用于實現潛水偵察,另外還在機身上裝有基于衛星導航的智能傳感器用于準確模擬戰場及其周邊地形,從而實現水陸兩棲作戰的完美配合。
2.5家電
鄭志輝等人研究了紅外傳感器在智能云空調上的應用,將紅外熱成像技術引入智能空調應用開發,實現智能送風和智能啟停功能,根據室內溫度與用戶體感溫度的差異選擇是否開啟空調,以及選擇送風方式及相應的調節參數,該應用搭配志高云平臺實現智能防火功能,智能檢測、報警,用戶可通過APP了解現場情況。
2.6電子裝備
智能手環是最常見的一種可穿戴式的電子設備,能夠通過微型貼身傳感器實時監測并記錄用戶的飲食、睡眠、健身等數據,同時將這些數據同步到智能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上,用數據指導健康生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李易陸、陳洪波等人設計了一種基于MEMS數據輸出加速度傳感器與超低功耗單片機的智能記步手環,該手環利用傳感器隨時隨地記錄運動者的步行量、卡路里消耗等信息,通過藍牙方式傳輸到手機,實現了計步功能的良好適應,也提高了智能手環的可靠性運行。Helios設計了一款配備了UV紫外線傳感器的智能戒指,用戶只需在Helios應用上反饋著裝、防曬等的涂抹情況,智能戒指就可以根據當天的紫外線按強度提供準確的結果幫助用戶確定日光浴時長等。
2.7農業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涉及到應用傳感和測量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等智能信息技術,依托安置在農產品種植區的各個傳感器節點和通信網絡,實施監測農業生產的田間智慧種植數據,實現可視化管理、智能預警等,因此傳感器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關鍵技術。
中國農業大學的承洋洋、王庫、劉超等人設計開發了一種農業環境智能監控系統,通過分布式的傳感器節點構建ZigBee無線傳感網絡,采集和傳輸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溫濕度和光照強度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攝像頭收集的圖像數據匯集到一起,通過無線電臺傳輸到遠程服務器上,遠程監控農業生產中的環境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的智能化與高效率。
2.8海洋探測
開發海洋資源的前提是海洋信息的實時收集與檢測,隨著物聯網技術在海洋環境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實現海洋環境實時監測、海洋信息實時采集,海洋信息智能采集成為保證海洋環境監測的基礎。楊秀芳等人設計開發了基于無線傳感器的信息采集系統,通過構建無線傳感器網絡,實時提供海洋環境數據,充分利用ZigBee網絡優勢,通過智能激活傳感器節點所形成的最佳時間間隔減少網絡成型時間,降低功耗和復雜度的同時延長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生存時間,保證傳感器能夠長時間對海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以及海洋信息的實時采集,對未來海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價值。
2.9航空航天
NASA為檢測制造航天飛機的材料是否達到使用壽命,需要經常檢測運載火箭的艙內設施以及各個關鍵部件結構的的健康狀況,因此美國斯坦福大學開發了一項斯坦福多致動器接收轉換(SMART)層專利技術,艙身各部分安裝傳感器接收器,在接收到中央傳感器發射的電磁波,將其轉換為實時數據并傳輸到計算機中,計算機利用自身的一套算法處理該數據并實現信息反饋,提供了一種結構健康監測的實現方法。
3.展望
3.1MEMS傳感器
MEMS傳感器是利用MEMS技術制備的新一代傳感器件。MEMS是一個獨立的智能微小系統,其系統尺寸在幾毫米乃至更小,其內部結構一般在微米甚至納米量級,可大批量生產,常見的產品包括MEMS氣體傳感器、MEMS壓力傳感器、MEMS濕度傳感器、MEMS光學傳感器、MEMS加速度計、MEMS麥克風及MEMS陀螺儀等以及它們的集成產品。
3.2仿生傳感器
仿生傳感器是將生物物質作為識別標識與待測物質發生生物學反應,產生的信息將會轉化成物理、化學信號并輸出的裝置。仿生傳感器運用于農業生產能夠快速地對農產品品質、土壤污染情況進行檢測,是目前研究和應用最廣泛的智能傳感器。
3.3電化學傳感器
電化學傳感器能夠對諸如pH值、離子活度的等土壤數據進行直接測量,是農業領域中的一個新的重要應用。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在2014年研究發布了一種基于氣泡介導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單一反應實現免疫分析的問題得到解決,并且能夠快速準確地檢測多種疾病的標志物,該傳感器有望為現場生化檢測提供新的手段。
4.小結
智能傳感器是物聯網發展的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在為傳統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引領了傳感器產業的潮流,在醫學、工業、海洋、航天、軍事、農業等領域均發揮著核心作用,隨著智能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新一代智能傳感器將結合人工神經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完善其功能,具有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電氣控制線路圖控制原